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代农业文化,它是古代农民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自然现象,结合农业生产需要而制定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。这种划分方式以太阳运行轨迹和季节变化为基础,将一年分为24个等长的时间段,每个时间段对应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。这种时间划分方式在历史上得到广泛应用,成为农民们掌握农时、安排农事的重要参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二十四节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节日,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是的。二十四节气是以立春为开头,然后以大寒为结尾的,因此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分别是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和立冬!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——亦合称“四立”,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。“立”即开始的意思。
1、春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内容。
2、春节,即农历新年,是一年之岁首,亦为传统意义上的“年节”。俗称新春、新岁、新年、新禧、年禧、大年等,口头上又称度岁、庆岁、过年、过大年。春节历史悠久,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。
节气划分的依据是历法。
秦汉以后,有了节气月令,像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这类农谚和九九歌等流行以后,老便可依据历法来确定时令,农事活动的进行就有了依据,用不着再仰观天象了。
二十四节气划分的依据:
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。其中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、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,将一年划分为春、夏、秋、冬四个季节。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,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。而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。
由于地域辽阔,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,各地气候悬殊,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,有些地区四季分明,有些地区不甚明显,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。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;而在青藏高原上流传着“六月暑天犹着棉,终年多半是寒天”。
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,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,真是“草经冬不枯,花非春亦放”,“四时皆是夏,一雨便成秋”;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,冬短而无夏,昆明就有“四季如春”之称。所以“四立”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,却有很强的地区性,它不能适应于全国。
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。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小寒、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,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;雨水、谷雨、小雪、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,表明降雨、降雪的时间和强度。
白露、寒露、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、凝华现象,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: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,水汽出现凝露现象;气温继续下降,不仅凝露增多,而且越来越凉;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,水汽凝华为霜。从农业生产上看,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,具体而生动。
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。小满、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;惊蛰、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,尤其是惊蛰,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,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。
结束语: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,节气的划分,充分考虑了季节、气候、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。